hololive 世界巡演台灣站完美收官,見證 VTuber 社群獨有的凝聚力

日本知名龍頭 VTuber 企業 COVER 積極往海外市場擴張,執行長谷鄉元昭 (Yagoo) 於去年六月發表的英文演說,便提及世界巡迴演唱將成為實現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旗下 VTuber 女團 hololive 歷經半年的時光,足跡遍布美國、印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透過現場體驗將 VTuber 文化推廣至世界各地,而今年為了回應台灣粉絲的期盼與熱情,COVER 與台灣廠商 LifeDeCo 合作,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加開巡迴最終場!一場長達 90 分鐘、精心設計的在地化特製表演,成功吸引數千名粉絲進場,為整個巡演畫下完美句點。

跨國文化交流,直擊粉絲內心
參與這場盛會的 hololive 藝人陣容相當華麗,有來自日本的 AZKi、角卷綿芽,印尼的 Moona Hoshinova、Kobo Kanaeru 以及英文區的 Takanashi Kiara、Ninomae Ina’nis、Hakos Baelz,七位成員以各具特色的舞台魅力,呈現多元曲風,從 K-POP 的動感節奏、爵士風的隨興搖擺,再到美式搖滾的熱血激情,給觀眾帶來層不出窮的新鮮感,彷彿在台北環遊世界,享受不同文化風情!
演唱會的串場環節更是畫龍點睛,VTuber 與粉絲的連結並沒有因為被國籍不同而阻斷,每位 VTuber 用心準備說中文和臺語的互動橋段,有拜新年,也有暢聊臭豆腐等道地美食,雖然口音略帶稚氣,但她們努力拉近距離的模樣引發全場共鳴。而最高潮的一刻,莫過於 Kobo 與 Baelz 的合唱,她們竟然用中文唱起王心凌經典老歌《愛你》,瞬間將全場拉回二十年前的青春記憶,不敢置信會在日本公司舉辦的演唱會,重新感受到華語樂壇的無比魅力。

跨越虛擬次元,獨家 3D LIVE 技術
VTuber 平常以虛擬形象在網路直播,當表演要跨足至現實場域,3D 渲染、動作捕捉、即時連線、舞台特效等等技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否則沈浸感便會大打折扣。hololive 在這方面深耕已久,早在 2023 年便大舉斥資 27 億日圓在總部建設動作捕捉攝影棚,累積深厚的領域知識。
這場演出讓觀眾見識到 3D「黑科技」的突破,明明是平面的螢幕,卻能投射出栩栩如生的立體效果——不僅擁有陰影與景深,甚至還有升降台設計,讓人產生置身 VTuber 世界的錯覺,彷彿舞台上的次元屏障已然消失。可以預見,未來科技的進步將進一步打破虛實界線,VTuber 也將以更多元的方式,與粉絲展開更深入的雙向互動。




專業級 VTuber 演出搭配火力全開的 3D LIVE 技術展示,演唱會全程粉絲手上的螢光棒從未黯淡過,眾人無一不高舉著螢光棒揮舞,想將自己的那份應援的心意傳達給表演者們知道,甚至螢光棒的顏色會隨著 VTuber 的代表色而有默契地變化,比方說當角卷綿芽出場時,放眼全是黃色波浪,緊接著換 Kiara 登場時,則是一片壯觀的紅海襲來。
這譬如大選造勢晚會或是國際體育賽事般的狂熱凝聚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回到開演前的場外,一瞧 VTuber 粉絲的應援 Power!
深入應援文化,見證社群力量
排隊入場的粉絲們,幾乎人手一件應援周邊,從基本的胸針、娃娃,到自製衣袍和旗幟,一心一意想讓在場的人知道自己的主推是多麽地閃耀,對於他們而言,周邊早已不是純收藏使用,而是昇華為一種社交語言,讓同好們能一眼認出彼此。
為了展現群體的力量,粉絲們甚至會以稱為「祭壇」的特殊形式表達對偶像的敬愛,大家將自己帶來的周邊逐一擺放,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場景猶如建造世界奇觀般宏偉,吸引眾人駐足朝聖。


除了灌注信仰的的祭壇,粉絲們還會自發性舉辦活動,為即將登場的演唱會做好暖身。這次角卷綿芽的粉絲們就在廣場大跳「わため富士」。這一刻,大家不分彼此,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百名粉絲齊心伸展肢體,高喊著「Watame!」,在寒冬中釋放滿滿熱情。筆者也忍不住親自參與其中,那股歸屬感油然而生。


更令人驚嘆的是,不少粉絲額外「自費」設立花籃、印刷明信片,成為社群中的熱門話題,吸引無數人拍照、打卡和轉發,互相分享應援偶像的喜悅,hololive 旗下的 VTuber 也注意到了這份心意,親自留言感謝粉絲,讓彼此的情感連結更加緊密。


這樣的社群文化,放眼全球其他產業,幾乎難以複製。即便是再強大的國際品牌、再精妙的行銷策略,也難以打造出這種最純粹、最溫暖的情感羈絆。「hololive STAGE World Tour ’24 -Soar-!」不僅是一場演唱會,更是一座讓粉絲的愛直通偶像的橋樑,而 hololive 的 VTuber 也以最高水準的演出回應這份熱情,讓彼此的互動不再只是停留在虛擬世界,而是延伸至現實,能夠真切地感受彼此的溫度。
在相對冷漠的現代,hololive 透過演唱會,讓人們重新找回歸屬感,也讓「喜歡 VTuber」這件事,成為一種足以連結世界的情感語言。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