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到「分人」
你聽過「分人 (dividual)」的概念嗎? 「分人」一詞始於 2012 年日本芥川獎作家平也啟一郎的著作《分人:我究竟是什麼?》所提出的概念 (原書名為 私とは何か――「個人」から「分人」へ),釐清真正的自己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多個「分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會隨著情境或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人設與類人格,例如面對父母的時候,面對暗戀對象的時候或是在社群媒體的時候。有時會因此感到混亂或無法認清哪個才是真的自己,唯有接受每個分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同時,不論是自身或是相處的對方若皆有相對柔軟的社會型分人,則互相理解與接納的程度都能提高。
此書雖然是 2012 年所著,但「分人」概念用於現在的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代,甚至元宇宙世界裡的 avatar (虛擬分身),有著更適合的次世代意義。
元宇宙裡的人設新起點
日本知識創作型 Vtuber バーチャル美少女ねむ/Nem,同時也是《メタバース進化論》(Metaverse 進化論)一書作者,在她的書裡引用了「分人」概念,並表示元宇宙中初步的人格設定是由「名字」、「avatar」、「聲音」三個基本要素構築而成。
換言之,當你進入元宇宙,同時角色設定又選擇另一種型態的話,所有的一舉一動以及與其他人的互動都是「分人性格」的展現。今年 Nem 推出了一首新的創作曲就名為《分人新生 (Dividual -Rebirth Through Fragmented Identity)》,整首 MV 非常前衛,全部在新興 VR 社交平台 Resonite 拍攝,並以「分人」為中心於 VRChat 、Cluster 等虛擬社群間舉辦各類活動,旨在讓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Identity in Metaverse 初次大規模定性研究
致力於推廣元宇宙文化並持續關注社會現象的 Nem,每年都會與她的夥伴 Mila ミラ進行大規模的 Social VR 調查,了解玩家們的社交與心理狀態,今年已經進入第 3 屆,調查方向也稍做了變更,以元宇宙中身份 (Identitfy in Metaverse) 為重點,探討虛擬世界中分身選擇與現實世界中自我之間的關聯。
此次問卷限制近一年間使用頭戴裝置進入 VRChat, NeosVR, Cluster, VirtualCast 等平台超過 5 次的玩家,排除僅用手機或桌機進入的使用者。做此限制是為了找尋真正具有沈浸感體驗與 VR 社交導向的受訪者,不包含純 VR 遊戲玩家。在問卷搜集時讓回答者用開放式的回答與 avatar 形象和身份相關問題,最終收到 1,012 份有效填答。質性研究整理起來比預想中費時,但卻因此從中看到更深刻的結果。
**調查結果發表: Identity in Metaverse メタバースで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Nem x Mila, 2024)
與其直接翻譯研究結果,vchavcha 認為虛擬世界中 identity 的議題較少在中文世界裡做探討,挑選部分調查內容並提問 Nem 以及 Mila,深入了解更多調查中發現的洞察。
亞人類最受歡迎 萌萌獸耳帶來無限遐想
- 在今年度的調查中與前兩年不同,特別將重點放在「Identity」,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
Nem : 前兩次我們進行了「VR 社交生活方式」的大規模量化調查,也收到用戶的重要回饋,表示希望不僅要更深入地了解答案的百分比,還想更深入地了解答案背後的原因。因此在進行我們的此次質性調查時,選擇「identity」作為中心,因為它是在虛擬宇宙中新生活的基礎(或可以說是起點),值得探索。
Mila : 我對身份研究充滿熱情。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專門探討了使用可愛女孩頭像的日本男性用戶的性別認同。在一開始設計這項調查時,我們的目標是讓任何人(甚至是那些不熟悉元宇宙的人)都可以輕鬆理解,也能更好地了解元宇宙的用戶以及他們的動機和身份認同。
- 在外觀上,元宇宙中的 avatar 選擇,分類有人類、亞人類(半人)、機器人、動物或獸類等,「亞人類」在前兩年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今年也不例外較去年上升 3 個百分點,尤其是歐美地區上升更多,為什麼亞人類會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
Nem : 無論受訪者來自哪個國家,「想要可愛」都是最常見的原因。可由此推斷,半人形虛擬形象透過加入「貓耳」或「尾巴」等特徵,比純粹人形的 avatar 更適合表現可愛。
Mila : 這需要進一步測試,但我個人的假設是,動物耳朵和尾巴等附加特徵為自我表達提供了額外的「可能性」。就我個人而言,我發現自己想撫摸貓女孩的耳朵(當然要經過用戶的同意)。這可能表明這些功能鼓勵更密切的溝通,這是我在 VRChat 的觀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個假設。
不論物理性別 女性向 avatar 佔最大宗
- 性別也是關注的研究範圍之一,如同其他的元宇宙調查,物理男性 (79%) 中在元宇宙裡選擇女性外觀 avatar 的比例很高 (70%),為什麼偏好這樣選擇呢?
-
Nem : 首先,請注意本次調查並不詢問生理性別,分析是基於受訪者自我報告其「現實世界中的性別(報告中使用物理性別一詞)」。這種區別對於某些用戶來說至關重要,因此請不要誤解。如下圖,物理男性選擇偏女性向外觀 avatar 的理由各有不同,主要原因包括「為了可愛」、「個人對女性角色的喜好」、「為了想與眾不同」。
Mila : Nem 說的沒錯,我還相信社會文化偏好以及現有的次文化和文化,在推動這些選擇都有影響。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女性化的虛擬形像在髮型、配件、時尚和整體風格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早在 2020 年我就想使用一個男性化的 avatar ,但對 booth 上有限的選項感到失望。不過我注意到最近男性形象的時尚選擇越來越多,這也可能會導致未來幾年趨勢的轉變。
切換!元宇宙人設的相處模式
- 「分人」的概念很有趣,在您如此經驗豐富的元宇宙經歷中,怎麼看待自己的分人人設,會否有混亂時期以及怎麼明確的區分不同的自己?對於其他有相同際遇的人有什麼建議?
-
Nem : 就我而言,我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體自我和虛擬世界中的個人自我「バーチャル美少女ねむ/Nem」之間切換。起初,我對這個新的自己感到有點困惑,但現在我改變「分人」就像換衣服一樣自然。擁有多個「分人個體」讓我能夠釋放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從而獲得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不用害怕。最終,這將成為全世界人們的正常觀念。
Mila : 我的話,虛擬的 Mila 和實體的 Mila 人設幾乎是一樣的。當然我和朋友、家人還是教授在一起,我的行為會有所不同,因為這取決於情況、環境和周圍的人。但我在元宇宙和真實世界中保持名字一致,作為研究人員保持清晰的身份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的 avatar 實際上與我第一次開始使用 VRChat 時的髮型相同,avatar 特別加了紋身感覺更像「我」,是我自己的更時尚版本。我很喜歡辣妹風格(ギャル style) ,線下也有一定程度的穿搭,但在虛擬宇宙中,我的風格被發揮到了極致 —— 辣妹 10000% ! 有趣的是,我在 VRChat 上花費的時間越多就越喜歡可愛的東西,例如角色、絨毛娃娃和衣服。有時甚至會刻意在登入 VRChat 之前打扮得可愛一點。我認為元宇宙激勵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擁抱我嚮往的風格,就像是在 VRChat 中對著鏡子試穿新衣服時感受到的愉快心情。 - 好奇,如果你所認識的現實世界朋友在元宇宙中人設完全不同,該如何與他分別在不同世界中相處?
-
Nem : 就我而言,我的人際關係也完全分離,所以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Mila:我尊重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取決於我們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見面(只要對方值得尊重)。對我來說,這就像在工作中與同事交談 v.s 在酒吧與他們交談一樣 —— 大部分狀況這兩種情況下的互動方式不會相同。
不隱藏人設 不代表虛擬人設已被主流接納
- 調查的後半有問到元宇宙中的 identity 在現實世界中希望隱藏嗎?不論以使用平台(VirtualCast 玩家除外)、性別或地區,有半數以上表示不會特別隱藏,這代表著虛擬世界中有著「不同人設」的概念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嗎?或是有什麼其他觀察?
-
Nem : 其實我認為「分人」被主流社會所接受還有一大段距離,多數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在現實世界中隱藏 VR 身分」的原因中,一個常見的回答是「面臨偏見或其他人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回答不隱藏 VR 身分的使用者可能僅是處於偏見較少的環境中,或者,他們還未清楚地區分人設,因此沒有必要隱藏 VR 身分。
- 經過這次的《Identity in metaverse》調查,有沒有哪個部分是兩位覺得值得在明年度的調查中更加深入探討?
-
Nem : 這次調查是一項質化分析,面對 1,000 多份開放式回答的問卷,分析工作比我們之前的任何調查都更具挑戰性。說實話,我現在還不想考慮下一次調查,然而相信我們最終會發現新的領域並進行下次調查。這是因為元宇宙充滿了神秘與未知等待我們去發掘。在報告後的問卷中也詢問讀者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我們很樂意聽到您在閱讀報告後的想法,可以當作未來研究的靈感。 <報告閱後問卷填寫請點此>
Mila:原本只計劃進行一項小型調查,但我們實在是太有動力了,最終這成為我們做過的極具挑戰性的調查之一。我認為我們需要一些時間來反思來自讀者的回覆,也要密切觀察未來幾個月元宇宙的演變。
「我是誰?」「我該怎麼才能做自己?」這些基本的疑問,透過此次調查也看到了新的見解,在調查的最後顯示有 39% 的受訪者希望或是已經將虛擬世界中的身份設定做為自己主要的社交身份,提到與現實世界相比,自己在元宇宙中的交流反而更加活躍、感到社群聯繫深化以及帶來價值觀與思考方式拓展等正面影響,並有一定數量的回答者認為在虛擬世界裡更能做自己。
《Identity in Metaverse》 調查計畫主持者介紹
Liudmila (Mila) Bredikhina(ミラ)
Liudmila Bredikhina (@BredikhinaL),瑞士的一名博士生,她的碩士論文「バ美肉」和「VTuber」獲得了日內瓦大學的「Prix Genre」(性別獎)學術獎。 她的專題紀錄片在 NHK(日本公共廣播公司)的《最深日本研究》上播出。
・X: @BredikhinaL
・學術入口網站
バーチャル美少女ねむ (Nem)
日本 VTuber/作家、元宇宙文化傳道者。 HTC VIVE 官方大使。 2022 年出版《Metaverse 進化論(メタバース進化論)》,並榮獲 2023 年 IT 工程師圖書獎(ITエンジニア本大賞2023)商業圖書類別大獎。曾受邀於聯合國國際會議「IGF 京都 2023」中發表演說,而今年她和 Mila 參與共筆的《VTuber 學》成為了熱門學術書籍,廣受好評。
・X: @nemchan_nel
・學術入口網站
也許現在感覺還有些遙遠,但,也或許虛擬世界正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普及,元宇宙分身可能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除了自身在面對現實世界中已存在的不同人設,未來還有虛擬人格的可能性,在現實世界之外提供追尋自我的路徑。
vchavcha 由衷感謝兩位研究者願意撥空回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希望不論是熟悉或不熟悉 metaverse 的朋友都能從調查裡頭發現許多有趣的部份。
–End–
Comment